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政策法规>湖北省情

湖北经济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6-07-19 浏览:4291

2009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15.9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09.42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06.20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5.7∶43.8∶40.5调整为14.9∶46.1∶39.0。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及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22.8%、16.5%、14.4%、19.6%、3.7%和9.1%。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99.6,价格水平下降0.4%,其中:城市下降0.7%,农村与上年水平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0.5%,衣着类价格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4%,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1%,居住类价格下降2.4%。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4.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6.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7%。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3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1%,与上年末基本持平。

农业: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91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粮食种植面积401.2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6.01万公顷,减少8.2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4.83万公顷,增加8.2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2309.1万吨,比上年增产81.87万吨,增长3.7%;棉花总产量48.05万吨,减产3.29万吨,减6.4%;油料产量314.05万吨,增产28.31万吨,增长9.9%。

全省当年造林面积16.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9%,零星植树达到1.78亿株,木材采伐量170.51万立方米。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生猪出栏3735.49万头,增长6.8%;水产品产量达到338万吨,增长7.9%,再创历史新高。农村用电量104.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3%;化肥施用量(折吨)340.26万吨,增长3.9%。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742.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933.09亿元,增长11.2%;国有企业增加值834.42亿元,增长7.0%;集体企业增加值54.63亿元,增长16.1%;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3.15亿元,增长8.2%;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511.24亿元,增长21.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014.56亿元,增长2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304.23亿元,增长38.9%。轻工业增加值1464.46亿元,增长25.3%;重工业增加值3277.77亿元,增长18.0%。轻重工业结构由2008年的29.0∶71.0变为30.9∶69.1。

工业产品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全省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8.1%。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省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4740.34亿元,增长19.2%,其中:钢铁、汽车、石化、电力、食品5个重点行业实现销售产值超千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43%。1-11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9.4,比上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全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4.22亿元,增长25.2%;其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500.28亿元,增长15.4%。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年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409.02亿元,增长30.9%;实现利润128.45亿元,增长37.3%;税金96.55亿元,增长19.2%。建筑单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771.2万平方米,其中招投标承包面积16572.0万平方米,招投标面为79.8%。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为15.89万元/人,减少19.3%;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228.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5.65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城镇以上项目投资7569.15亿元,增长41.9%;房地产开发投资1200.44亿元,增长34.5%。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投资3124.16亿元,增长37.4%;集体经济投资408.91亿元,增长61.4%;城乡私营个体投资1745.62亿元,增长45.3%;其他经济投资2933.16亿元,增长41.7%。按产业划分,全省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321.59亿元、3095.14亿元和4795.12亿元,分别增长39.1%、32.0%和48.8%。

全省15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45.68亿元,占城镇以上项目投资的15.1%。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组容量220.9万千瓦、新建高速公路548.45公里、电气化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1039.45公里。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1亿元,增长19.0%。分城乡看,城市实现零售额4128.16亿元,增长17.9%;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1800.25亿元,增长21.6%。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28.95亿元,增长15.9%;零售业4150.26亿元,增长19.9%;住宿和餐饮业795.18亿元,增长19.7%;其他行业254.03亿元,下降2.8%。

对外经济: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2.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6.8%,其中:出口99.78亿美元,下降14.8%;进口72.50亿美元,下降19.4%。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68个。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4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6.58亿美元,增长12.7%;外商其他投资9.7亿美元,增长11.6%。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6.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53.3亿美元,分别增长73.1%和60.8%。

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808.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1%;旅客周转量1096.31亿人公里,增长3.0%。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1.37亿元,增长17.8%。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9200.0万公里;局用交换机达到1732.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083.3万户,减少9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136.9万户,新增608.2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为74部/百人。计算机宽带互联网用户361.3万户。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5065.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0%;国内旅游收入969.63亿元,增长35.9%。入境旅游人数133.4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亿美元,增长15.3%。

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78亿元,增长14.7%,其中,税收收入616.03亿元,增长14.7%。全年财政支出2107.31亿元,增长27.2%。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78.05亿元,比年初增加4097.5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23.41亿元,增加1422.9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057.17亿元,比年初增加3301.9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667.02亿元,增加609.10亿元;中长期贷款7100.42亿元,增加2112.35亿元。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74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0项,应用技术成果693项,软科学成果27项。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69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77.9亿元,增长24%。

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8亿元,增长19.4%,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全年安排“863”计划项目298项(课题),经费1.8亿元,“973”计划项目120项,经费11692.11万元。争取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22.5亿元,安排国家资金1.73亿元,银行贷款10.5亿元。

全省具备向社会出具检测报告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有152个,其中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9个。全省通过CNAL认可的检测/校准实验室81家。累计有5257家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企业获得强制性认证证书5771张。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有10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0万台件。全省天气雷达观测站点有10个,卫星云图接受站点17个。地震前兆台站网1个,前兆台站20个;数字测震台网1个,测震台站30个。

资源和环境:年末全省耕地面积3323.4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4.13千公顷,增长1.0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和3.9%。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较好,15个监测断面的水质Ⅰ~Ⅲ类的占100%。与上年相比,长江水质总体无明显变化。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中,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神农架林区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5.9%;11个城市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64.7%;5个城市符合国家三级标准,占重点城市的29.4%。全省达到一级、二级标准的城市占70.6%。全省累计已发现矿种150种,累计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92种。2009年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矿产地大型1处,中、小型矿产地3处。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63个,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0.6万公顷。

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逆势上扬、弯道超越的良好势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化学需氧量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11.8亿元,超出计划目标1200多亿元,为2010年投资过万亿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前四年投资总额达到22000多亿元,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000多亿元。重大战略实施取得新进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快速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进程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全面启动,“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工作、“616”对口支援工程等取得了重要进展。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投资和消费双双高攀,增幅创历史高位;投资结构在总量快速增长中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增长领跑全省,民间投资占到全部投资一半以上;消费结构在市场共同繁荣中不断升级,汽车零售额占比达到18%,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居全国第5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度加大,10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加快实施,6大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异军突起,省内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自主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后获得国家批准。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武汉城市圈6大领域20项41个子项改革有序开展,部省合作签约单位达到65家。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全年共有10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境内上市企业达到69家、居中部之首。中部地区首个自由贸易港——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纺织、钢铁等困难行业发展经受住金融危机考验,没有出现企业倒闭潮;返乡农民工得到妥善安置,再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没有发生因职工下岗和农民工返乡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突破1000元,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建国60周年成就展和彩车巡游成效显著,得到多项表彰。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运行频现新亮点。全年金融机构新增各项贷款超过3000亿元,居中部第1位。争取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争取额度创历史新高,占比位居全国前列。省级新增建设用地突破20万亩,用地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和铁路通车里程双双突破3000公里,武合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健,发展态势进一步好抓1.经济平稳回升。2009年,全省经济呈现企稳复苏、逐季回升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2%、11.3%、12.5%和13.2%,全年生产总值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高于计划3.2个百分点,整体形势好于全国、好于预期。

2.物价基本稳定。2009年,全省三大价格呈现全年下降、年底回升的特点。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下降0.4%、4.4%和6.6%,虽仍处于下降状态,但降幅有所收窄,并且都在年末呈现上涨,12月份,三大价格分别上涨1.5%、0.2%和4.4%。

3.就业形势好转。2009年末,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3622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分别为68.8万人、31.6万人、12.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4.6%、126.4%、12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控制在4.6%的预期目标内。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41.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19%,帮助98%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转移就业。

4.重要指标向好。2009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533.9亿元,增长14.6%;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其中,税收收入616亿元,增长14.7%。实际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3.9%、73.1%。交通运输业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9.1%、4.1%。市场主体发展加快,到2009年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77.1万户,比上年净增20.2万户。

二、内需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投资增势强劲。2009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同比增长41.6%,高于上年13.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增长41.9%,高于上年12.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投资与销售同步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4.5%、40%、64.8%。

2.消费市场持续繁荣。2009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28.4亿元,同比增长1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实际增速为1986年以来最高。消费市场呈现城乡共同繁荣、农村快于城市的特点,城乡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7.9%、21.6%。消费升级明显,市场热点突出,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4.6%,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全年销售下乡家电产品194.1万台(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兑付补贴近4.7亿元。

三、要素支撑继续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1.信贷支持力度加大。2009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2057.2亿元,新增3302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5倍。其中,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分别新增2112、6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量占全省贷款增量的64%,比上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386.8亿元,是上年的4.2倍。

2.基础设施建设提速。2009年建成高速公路563公里,达到3282公里,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提升2位;新增铁路411公里、复线525公里,完成电气化改造788公里,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3463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3亿吨。铁、水、公、空、管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渐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达4566.5万千瓦(含三峡1820万千瓦),发电量1797.7亿千瓦时(含三峡7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电力供给结构进一步改善,核电、风电、秸秆以及光伏发电等项目顺利推进。

3.用地供给有效保障。2009年,省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14925公顷,使用率100%,其中追加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居全国第2位。合武铁路、汉宜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大广高速、川气东送工程等19个重点项目用地获国务院批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4.重大项目推进顺利。2009年,全省新开工项目17413个,增长45.5%。全省15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145.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2%。大广北高速公路、随岳北高速公路、鄂州电厂二期、李宁工业园一期、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等40多个项目建成。重大项目储备充足,发展后劲得到增强,截至2009年底,全省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达3.7万个,投资总规模达12万亿元。

四、产业基础继续巩固,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1.农业生产形势稳定。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5.9亿元,同比增长5.2%。粮食连续6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309万吨,比上年增产82万吨。经济作物喜获丰收,油料、蔬菜、茶叶、水果分别增产9.9%、2.0%、10.7%、6.1%。林业畜牧水产继续快速增长,全年造林面积、生猪出栏、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5.9%、6.8%、7.9%。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一批大型水库、排涝泵站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总投资34亿元的洪湖分蓄洪区东分块工程历经8年通过国家立项审批。农业产业化成效明显,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达到20家。

2.工业经济企稳回暖。200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39家(新增2741家),共实现增加值4742.2亿元,同比增长20.1%。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1.8%、15.3%、19.2%、26.8%,呈逐季加速回升态势。重工业回升明显,同比增长18.0%。非公有经济拉动作用增强,实现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54.9%,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好转,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3%。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25.2%,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22.8%。工业用电同比增长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31.1亿元,同比增长20.5%,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4%。

3.服务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06.2亿元,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9%,快于全省投资平均增速7.3个百分点。14家金融机构在汉建立后台服务中心,78家企业入驻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天河临空经济区初具雏形,武汉成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一大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形成了集聚发展态势。旅游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1.5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004.48亿元,分别增长28.8%和35.0%。

五、统筹协调力度加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步伐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步入快车道。《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出台,“56531”实施框架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际铁路和一批共建共享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一体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圈域城市逐渐融合发展。武汉城市圈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956.6亿元,增长13.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圈单位GDP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降幅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好于上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已经显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面提速。“一总三专”规划发布实施,武神生态旅游公路、宜巴高速公路、神农架机场、恩施大峡谷等12大重点项目加速建设,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启动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应开始凸显,“十一”期间圈内主要景点游客接待量超过433万人次,同比增长41%;旅游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1%。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全面启动。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港航建设、基础设施、临水产业、城乡发展等一批项目陆续启动,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肩挑鄂东和鄂西的互动效应逐渐显现。认真组织“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积极组织实施对10个少数民族县的“616”工程和散居民族乡镇的“1+1”对口帮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9年,预计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8%,“十一五”规划节能目标完成90%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7%、3.9%,“十一五”规划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全省新增污水处理厂49座,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全年共关闭“九小”企业155家,其中关闭小水泥企业77家,淘汰落后产能1472.6万吨;关闭小炼铁、小炼钢企业26家,淘汰落后产能72.4万吨。

3.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拓展,老工业基地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试验加快进行。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社会事业和金融服务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矿业权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开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取消了103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黄石、潜江、钟祥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试点。企业上市成效显著,全年境内通过证监会发行审核8家(已上市5家),境外上市新增2家;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直接融资和配股增发再融资达到126亿元,创近年来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湖北省有境内上市公司69家,居全国第8、中部第1位。

六、民生保障成效明显,人民福祉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67元、5035.3元,分别增长9.2%、8.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8‰,控制在6‰以内。

1.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年养老、失业、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9万人次,比上年底增加300万人次;征收社会保险费41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全省234万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平增加基本养老金110元,达到1050元。新增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改造农村危房分别达到17.2万户、3.07万户和2.36万户。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基本兑现,全省40多万义务教育学校工作人员人均月绩效工资新增579元。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安全、有序、有效,疫情初步得到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全面落实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均每年80元补助。

2.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共实施各类社会事业项目3927个,其中90%以上项目和投资安排在基层,共建设改造农村初中校舍面积32万多平方米、中职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解决了约30万农村初中寄宿学校的生活设施不足问题,6个七级以上地震烈度县(市)的146个中小学危房可基本解除安全隐患;新增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床位1.15万张、城市福利院床位3000多张、儿童福利院床位1500多张、养老服务床位1850张;新建和改造327个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2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血防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3个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全年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2.7万公里;建成供水工程6562处,解决农村4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户用沼气41.8万户;建成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网点4023个。

总体上看,2009年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2009年湖北省经济企稳回升主要靠政策和投资拉动,工业企业内在动力不足,新的增长点还有待培育。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消费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急需建立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

2.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不优,一产业生产较强、加工偏弱,二产业中高能耗行业比重偏大、部分工业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快;区域结构不太协调,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在鄂西圈中的龙头地位亟待增强,荆州、黄冈、孝感等第三梯队离GDP过千亿元的目标仍然相距较远;信贷结构不太合理,基础建设贷款多、制造业贷款少,项目贷款多、流动资金贷款少,大企业、大城市贷款多,小企业、县域经济贷款少。

3.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幅回落并落后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低于地区生产总值4.0和5.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相对偏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4.各种新旧矛盾有待进一步缓解。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通胀预期再度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新老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解决。

刘经理:13163331961

朱经理:18986050296

朱总:13339993990

侨邑孵化器建有QQ群:369819583, 方便会员联系和交流,欢迎入群。


Copyright © 新特光电工业园侨邑科技孵化器

备案号:鄂ICP备05013435号